10月13日下午在图书馆三层电子阅览室,由图书馆主办的"文化·艺术论坛"活动再次邀请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教授、作曲家蒂特·马克(Dieter Mack)先生来访。他为全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主题是: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冲突·交融·变化。
二十世纪以来,这个问题逐渐被更多的学者所关注,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我们究竟如何面对不同文化相互冲突而引发的种种问题?作为一个作曲家应该如何承载自己的文化?马克先生对这些问题做了发言,他对跨文化研究已经近二十年,是佳美兰音乐的专家,曾经长期生活在印尼,学习过印尼语并且对佳美兰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使马克先生对跨文化的研究有更切身的感受。
这次讲座的关键词是:冲突Confrontations、交融Hybridisations、变化Transformations。这三个词也是不同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马克先生突出的强调了Hybridisations与Transformations区别,前者是相互影响的事件,就像未搅拌的咖啡和沉在杯底的糖,是文化处在尚未相互影响阶段;而后者是一种文化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下,使自身变化和发展,和从前发生改变。那么这就像把咖啡和糖搅拌均匀,形成新的物质一样,在自己的文化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一种文化发展到了高级阶段,如果不接受新的文化无异于近亲繁殖最终只会导致自我毁灭。"文化"和"纯粹性"几乎是相对立的,纯粹的传统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也许除了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之前,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文化交流和异属文化间的相互渗透自人类出现以来一直存在,我想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最好的例子,在汉代和唐代大量吸纳西域和天竺的艺术和宗教,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带来别国的文化物资,丰富了中华文明。近百年中国在文化上处于弱势,五四的思想使中国人过于重视西学从而丢弃传统的文化,这在近些年逐渐好转,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这一点对艺术家当然是很重要的。艺术家要有自己的特质来表达本人的声音,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作曲家作品要有中国味,韩国作曲家作品一定要有韩国味。以民族来划分艺术家是错误的,文化符号不能大于作品的个性。作曲家体现的是自身和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在其作品中的显现,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这才是寻找自己。
马克先生分析了德国的具体情况他举了两个音乐节的例子:在斯图加特2006 世界音乐节上演的来自近四十个国家的音乐作品听上去像几乎一模一样。问题就在于,组织者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去选择作品,而来自文化不同的不同审美习惯的作品很有可能落选了。这种无意识的排它性的导致世界音乐节变成了德国音乐节。他认为西方人尤其德国人在学习其他文化方面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只有更多的了解他国文化,才会有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否则音乐节只是一系列的事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和意义。
同学们与马克先生讨论了作曲家应该如何面对跨文化合作,这在中国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仍然存在着问题,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他给大家听了两段来自佳美兰的音乐,都是参选2004年多瑙义兴根的作品,第一首很明显的运用了西方的作曲音乐语言和佳美兰的音色结合,第二首则更倾向于佳美兰的音乐风格和活泼的节奏特点,大家都猜到是第一首入选了,可是大家对第一首都不是很满意,缺少鲜明的独创性。问题并不在于组织者的审美趣味是否偏向自己的文化,而是作曲家的创作在走向两个极端,极端的保守和极端的先锋,这导致了音乐风格的单一,不利于音乐向多元化发展。当然不是说保守和先锋是错误的,我只是想强调作曲家在创作时应该更多的寻找自己,而不是模仿已有的音乐,更不应该形式大于内容。他也列举了德国作曲家用佳美兰音乐作素材创作的作品,由于作品较多的拼贴了民间音乐元素,而缺少创作的成分,导致了作品的失败。当然对于作曲家来说,寻找新的出路是很难的,很可能一生的探索都没有结果,但是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否则只能随波逐流无法靠岸。
他还回答了同学关于作曲技术的问题,在回答如何选择作品的编制时,特别指出了每一种音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它包含乐器本身的音色、在作品中营造的气氛、以及它附带的文化背景。比如京锣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乐器,无论它和何种风格的音乐结合,听到它的声音时会使人立刻想到京剧。当然所有乐器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背景,在此不一一赘述,这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音乐的背景更深的挖掘音乐的本质,在创作时细心的处理音响的复杂特性。
马克先生提出的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在跨文化交流的立场是应该怎样的?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吸收和改变?怎样在我们的传统上融合新的文化?这些都依赖于在一个最重要的基础上,就是我们首先要拥有我们的文化,没有这一点基础,任何跨文化交流的都是无意义的空谈。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话语权,无法立足。
这是马克先生第二次来我院举办讲座,2007年他曾经为作曲系同学开设两个星期的作曲技术理论讲座与作曲课,授课内容从作曲技术到作曲美学观念都有涉及,同学们获益匪浅。我们期待马克先生会再给我们带来新的讯息和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