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应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邀请,德国著名文学、戏剧理论家、评论家乔治-博希迈尔教授,在我院图书馆三楼电子阅览室做了题为《瓦格纳与神话》的学术讲座。歌德学院(中国)为了庆祝其在中国成立二十周年,特意邀请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和著名文学、戏剧理论家、评论家乔治-迈尔教授来我国进行一系列学术文化交流。这次讲座是博希迈尔教授在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发表的“德国民族特征”系列讲座之一。列席本次讲座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作曲系贾国平教授、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教研室外籍专家刘经树教授、教研室主任余志刚教授和周耀群教授、本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刘红柱研究员,以及音乐学系和作曲系的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
乔治-博希迈尔教授,1961年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学习日尔曼学和天主教神学,1982以来曾先后执教于慕尼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目前担任巴伐利亚美术学院院长。2000年他被慕尼黑科学艺术研究院授予慕尼黑文学奖。其主要研究领域为19至20世纪德国文学以及音乐戏剧。自1970年以来,博希迈尔教授相继出版了十几部专著,其中关于瓦格纳、莫扎特、歌德以及席勒的论著在学界享有重要地位。本次讲座他专门介绍了在瓦格纳艺术理念与创作方面的研究成果。
首先,博希迈尔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神话”这个术语的产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含义的变化。“神话”作为正式术语自16世纪开始使用,比希腊语“词语”、“讲述”的原意有所引伸;在18、19世纪的词典中,所能见到的只有“神话学”及“神话”;19、20世纪“神话”的概念在宗教学、民族学、哲学、心理以及文化艺术研究领域里有了新的特点。
18世纪以来,思想的启蒙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虽逐渐排除神话的东西,但总是唤起对神话的渴望,如席勒的诗歌《希腊众神》(1788年)。
博希迈尔教授指出,相对于原先的“神话学”,理查德-瓦格纳首先把“神话”作为针对“神话学”的主要概念。他认为,神话永远是真的,其内容永不枯竭;诗人的职责在于“解释”神话。神话也成为瓦格纳歌剧创作的源泉,作为现实化的持续的解释模式。
博希迈尔教授认为,瓦格纳的神话定义中有四个方面起决定性作用:1)神话的真实性没有时间的限制;2)神话的结构具有最大的紧凑性;3)神话具有永不消亡性,因为真理是永存的,所以神话并不因具体的设计和布局而被消解;4)神话不是由某位诗人创造的,他只解释了它。
教授还进一步阐明,对于瓦格纳而言,神话代表了一种民族的观念。他遵循了浪漫派的传统,从民族信仰出发,不再像以往对历史的书写是聚焦于王公贵族,而是着眼于整个民族,旨在书写一部鲜活的民族的历史,并将神话作为这种民族观念的完美化身。
瓦格纳对神话的理解体现在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的创作中,齐格弗里德代表光明,最后他战胜了代表黑暗的势力。瓦格纳认为:“人所获得的第一次印象是从自然中来的,从一开始它就在人身上强烈地起着作用,这些现象就是:光、白昼和太阳,而且这些因素最后要转向祈祷。作为其对立面是:黑暗、夜和不友好等令人恐惧的现象,人从光的生动与温暖中产生,并将其作为存在的基础。通过光冲破黑暗和夜到达白昼,象征温暖战胜了寒冷,这已经构成了人的习俗意识。对自然现象中有助的与有害的、欢悦的与敌意的,善良的与凶恶的等相互对立的印象,至少已被视为所有民族宗教的共同基础。”光、白昼和太阳作为一种神话的元现象,齐格弗里德通过赞美光来唤醒布伦希尔德。齐格弗里德被作为元英雄的化身,即光或太阳神的化身,他通过光打破了昼夜的轮回,但是齐格弗里德被谋杀最终也是归之于光的原因。瓦格纳的思维是神话式的结构思维模式,历史现象的类型模式化地循环出现。瓦格纳音乐戏剧主题的范式则来自古希腊的悲剧。
博希迈尔教授指出,瓦格纳决定性地把“神话”与“神话学”区分开来。他对古代民族神话的理论认为,神话并不是由历史决定的,相反却是由神话决定了历史,神话的衰落正是重复了其原型。然而瓦格纳所描绘的他生活的时代是以推诿自然为标志,由于资本的统治和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与匿名化,而导致迷幻权力的虚无主义和人际关系的腐败堕落,这些都成为神话遭到异化的时代的标志。借助神话的纯粹的形式,瓦格纳把现实世界反映在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戏剧的神话里。
瓦格纳对神话的观念中,神话的意义在于它是对古老的原始现象的不断重复系统。他认为神话并不是被发明或被创造的,它只是在被不同地诠释,也就是说神话是真理,只是在不同的时代里不断对它进行新的解释,神话的结构仿佛是一种浓缩的可塑的形态。虽然神话的特点是不断的循环,但它又是以自然为基础,如同四季的轮回、宇宙的变迁都是永恒不变的。
在瓦格纳的神话理论里,历史和神话都是不断循环重复的。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由历史决定,并且是对历史的重复,因而历史本身也是不断重复的。由于现代社会的历史已经离神话很远,而使其遭到了破环并变得更加虚伪,所以现代人开始有了一种去寻找神话的渴望。
瓦格纳认为,音乐戏剧或许不能很好地展现现代社会,但小说则可以更好地描写现代社会,同时他认为音乐戏剧本身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表现过去,而且还能展望未来。正如《尼伯龙根的指环》开始的场景中莱茵河畔的黄金所展现的是无罪的、纯洁的世界,它是大自然的宝藏的象征。但当黄金被盗走世界就被切换到现代,艾格布莱希特利用盗得的黄金和指环做了很多坏事,象征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而最后一幕,黄金复归莱茵河畔,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纯洁的世界,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被随之唤醒。
博希迈尔教授认为,历史、神话、小说和音乐戏剧之间的关系中,小说是从神话中提炼出来的,音乐戏剧是从小说中提炼出来的。小说剔除了历史而提炼保留了其中神话的成分,音乐戏剧与小说的关系也是如此。
由于内容较多所以讲座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讲座之后,博希迈尔教授还是留出时间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自关心的问题。从讲座及提问不难看出,大家对教授讲座的关注和热情。同样,来听讲座的每一个人或许也都能感受到教授的演讲充满了热情。博希迈尔教授通过介绍他关于瓦格纳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帮助我们从日耳曼学角度深入认识瓦格纳的神话、音乐戏剧的观念,加深了我们对德国文化的了解。
作为庆祝歌德学院(中国)成立20周年而进行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在2008年这个对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的奥运年,也是中国的多难兴邦之年举行,其意义就显得非同寻常。中国越来越多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了解中国。同时中国了解世界的愿望也显得愈加迫切。毋庸置疑,加强文化交流和文化沟通,必将增进中德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