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发布

学术活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发布 - 学术活动 - 正文

调式结构与旋律风格——著名作曲家王燕樵先生讲学记

日期:2010-05-17浏览量:

年轻学子们对舞剧《红色娘子军》、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两部作品一定不会陌生,而其原创者之一、著名作曲家王燕樵的名字却并不为人所熟知。2010年5月12日下午,王燕樵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以“调式结构与旋律风格”为题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使师生们受益良多,获得了热烈的反响。

王燕樵先生首先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的调式入手,逐步扩展到世界各民族调式与欧洲大小调体系。众所周知,木卡姆调式以其丰富、复杂闻名,至今真正将其深入研究的学者并不多。王燕樵先生的讲座以木卡姆的调式为主线,并一再强调木卡姆的调式丰富与多变,如把木卡姆的调式理解清楚,其他调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王先生以五声音阶调式为基础,从“有半音”和“无半音”的五声音阶角度切入,引导大家更简单地理解木卡姆调式的结构,之后又把话题顺势转向日本音乐,并联系到日本民族音乐中的五声调式。日本音律的发展,受中国音律影响较大。日本曾仿照中国的十二律吕、宫商角徵羽来建立他们自己的民族调式,但日本“有半音”的五声调式,即常说的“都节调式”则是日本民族的独特调式。王燕樵先生将日本的“有半音”五声调式与中国木卡姆中的“有半音”调式联系起来,不禁引人思考。同时,他还将中国少数民族歌曲,如新疆各民族民歌常用的多利亚调式、弗里几亚调式,引申至中亚的格鲁吉亚调式及苗族、侗族歌曲,用谱例一一列举出来并自弹自唱,颇为生动。进而又将大家所熟悉的当代音乐作品,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台湾校园歌曲《橄榄树》、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等作品与原始素材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向听众展示了调式结构与旋律风格的内在联系及其丰富性。

王燕樵先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20世纪60年代曾在新疆艺术学院工作,后进入中央乐团创作组。80年代留学并执教于日本,译文有《日本乐器法》(日-三木稔著,与龚林合译);2006年创作了大型交响合唱音画《大好河山》,目前定居加拿大。虽已侨居海外长达30年,王燕樵先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熟悉与热爱程度,给人印象就好象从未离开过故土。许多民间音调哼唱起来,韵味浓郁而且还可以有不同的变体!在钢琴上的示范演奏更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同学们被王先生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所折服。

王先生对学生们毫无保留的倾情讲解,话题已从调式结构、音乐创作问题,展开至节奏、和声等方面。值得深思的是,王燕樵先生侨居海外多年,身处西方音乐氛围之中,钟情的却是中国传统音乐,这带给人们不少启示:传统调式是音乐创作的永恒根基。对十二音体系王先生又是怎样看法呢?王先生表示,十二音体系是伟大的发明、发现,勋伯格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他不把三和弦、大小调作为僵死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来看待。

关于当前的音乐创作问题,王燕樵先生坦率的认为,当今音乐创作的主要症结是旋律贫乏,甚至是雷同、幼稚,调式不够清楚。究其原因是对中外各种传统音乐风格的不熟悉。他强调:“调式可以帮助研究、辨别不同曲调的风格,中国是最好的研究调式的国家。例如湖南有‘一个音的调式’……”。鉴于此,他建议同学们要注重民间音乐的学习。他认为目前对民间音乐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整理与分析。当同学们问起如何学习调式时,王先生说首先要注意发现“特殊音程”(这正是律学学科的实际应用),同时一定要重视采风、重视鲜活的音乐,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而不要仅仅局限于谱面上的民间音乐,尤其是不要被那些因记谱水平业余而歪曲了音乐本身、粗制滥造的出版物所误导。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和趣味都日益标准化、同质化的“全球”时代,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寻找动态的、正在发生的、不为外界熟知的民间音乐,整理再现民间音乐的丰富性,记录出时代变迁的民间音乐等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学习、工作中重要的、长期的任务。

讲座持续近3个小时,大家仍意犹未尽,王燕樵先生有关音乐创作方面的独特思考,似乎才只露冰山一角,师生们以极大的热忱期待王燕樵先生今后来院举行更加精彩的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