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发布

学术活动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发布 - 学术活动 - 正文

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教授Dieter Mack举办有关作曲基本问题的公开讨论会

日期:2007-04-23浏览量:

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教授Dieter Mack应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邀请,以及德国高等学术交流基金会(DAAD)的资助,于2007年4月9日至20日在我院进行讲学活动。在为期两周的讲学活动中, Dieter Mack教授共进行了12次公开讲座,教学内容涉及到从古典音乐到当代音乐作品的分析与介绍。诸如以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为例来介绍了德国作品分析的教学方式;对新维也纳学派勋伯格与贝尔格音乐创作的分析;还针对跨文化的音乐创作分析了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作品《远方音乐/Telemusik》,以及美国作曲家Lou Harrison 与ColinMcPhee的音乐创作;此外还介绍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当代德国作曲家的创作情况。在讲座之外Dieter Mack教授还给20余位作曲系的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作曲授课。Dieter Mack教授通过以上讲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接触,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共同的作曲学习的问题,同时众多学生以希望能有一次与教授自由交流与对话的机会,为此图书馆文化艺术论坛举办了以《有关作曲基本问题的公开讨论会》为题的第二期学术讲座。参与讨论会的教师还有电子音乐中心外聘教授金平先生,作曲系郭伟国教授与青年教师张佩珊女士,讨论会由图书馆馆长与作曲系教授贾国平老师主持。以下是这次研讨会的内容纪要。

2007年4月19号,德国吕贝克国立音乐学院作曲教授Dieter Mack与我院师生展开了一次有关作曲基本问题的公开讨论会,由贾国平老师主持。Dieter Mack教授经过在我院十几天的教学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讨论中,他就许多大家关心的问题,如作曲方面的基本问题、两周的学习中大家取得的新认识,以及去德国留学的相关事宜等与我校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Dieter Mack教授就同学们所提出来的以下问题,根据他个人的经验,介绍了德国音乐院校在作品分析、复调、乐队编制几方面的情况。

同学们的问题:

我们在国内音乐学院的作品分析课程中学习古典与浪漫派时期的音乐作品较多,而中世纪、晚期浪漫派以及二十世纪的音乐分析较少;这样的课程在德国的音乐院校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另外,德国音乐院校复调课的是如何进行教学的?

Dieter Mack教授说德国有37所音乐学校,作品分析的课程每一个老师教得都不一样。尤其是某些具体名词的叫法不同,这或许就是分析课程的问题(学习10种理论得到了11种见解——第11种见解是自己的)。他认为这样很好。也许对于初学者来说分析作品很难,需要找一个固定的方向,这样更为稳定,但实际学习可能是相反的。德国很多学校是没有曲式专业的,例如弗莱堡音乐学院就没有(Dieter Mack教授在这里读书、教学25年)。但他相信弗莱堡音乐学院的学生对此方面的了解是很多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哲学——曲式是从作品中得来的,而不是反过来先学一个模式去套用分析其他的作品。所有的模式都是在音乐创作之后产生的,所以不存在任何一种适用于所有作品的模式。

德国以前的复调教学是从中世纪人声复调讲到巴赫时期的复调,现在有所不同,讲的内容十分细致,研究如Ocenhan[荷兰]的作品风格等。Mack教授自己的复调教学则是由巴赫风格开始。由于中世纪人声复调离我们太远了,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无聊的记着规则,没有音乐性。他发现巴赫的四声部合唱因为调式(大小调)的原因离我们更近一些,很有线条性,更趋于复调音乐。于是他会让学生在其每个声部加花用乐器演奏从而得到四声部复调作品。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思路更容易开放。

在乐队编制方面,他认为就编制而言有着强大的传统。编制,这种束缚往往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他十分惊讶用传统编制创作的新音色,自己并没有去尝试,因为他喜欢自己给自己束缚而不是历史的束缚。但他表示也并不只要创作一种新的音色的作曲家就是一个好的作曲家。这只是趋于个人的习惯与选择。

在这一问题回答的最后,他强调说:“分析作品对学习作曲来说最为重要。作曲和音乐理论是不可分的。当然最主要的是音乐的想法。如果找不到想法就不要作曲,如果找不到技术就一直去找(不断的分析作品)。举个例子,譬如我想做一个桌子,我就要去学木工,是一个道理。”

此外,代博同学提出了一些关于作品创作的问题。他困惑地说:“这个现象不只一个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就是创作元素缺乏联系。但我们创作时的确是按线性思路写的。很多现代作曲家(例如德国)以‘块状’的方式来创作,这些作品有时在听觉上缺乏一种联系。我自己曾经参与演奏勋伯格的一部作品(op.47幻想曲作品)。其小提琴每一排换一个织体,显得很散,除了最后有一个明显地再现。”

Dieter Mack教授说他听这个作品是另外的一种感受。没有觉得散,缺乏联系。关于同学说的现场演奏这一点,他说,我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而别人听到所呈现的结果不一定符合你的初衷。他以前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别人不知道他的想法的时候,听他的作品不能够找到他的表达意图。但最后他做到了即在他的作品呈现时听众所得的结果符合你的初衷。另外勋伯格这个作品的联系可能表现为空间转换的一种关系。也许在音高上找不到,但在其它音乐素材方面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多样式的联系。就“块状”这一技术,他会考虑块状之间的联系关系,会把时间精力放在材料之间的关联而不是每一个部分本身。 当然很多大师的作品不是十分完美的,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作为作曲家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

接着,就德国现代音乐的状况,金平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德国音乐的听众怎么样?” Dieter Mack教授回答说:“情况是比较令人满意的,最主要支持新音乐的是广播电台。一场音乐会会有三五百人去听。作曲家们会有一些计划,如去学校把新音乐给小孩子听,因为他们的耳朵没有被流行音乐所‘污染’,他们的耳朵、头脑都很开放。做这个计划时小孩子们很喜欢,而且他们很接受。与过去相比,作曲家报酬下降了,但是演出机会增加了,因为很多音乐团体的演出机会增加了,所以总的来说没什么好抱怨的。”

讨论继续进行着,同学们踊跃发言,Dieter Mack教授逐一地回答着老师同学提出问题,气氛十分活跃与融洽。最后,贾老师代表学生希望教授有机会再来中央音乐学院讲课,他表示十分愿意,也很期待。讨论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